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發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發毒
面發毒,又稱「瞼發」或「面瘡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面部及下頜部位的腫瘍。此症最早記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其發病多與房勞過度、正氣虛損,復感風邪,循陽明經上攻於面有關。
病因病機
面發毒主要因風熱之邪鬱滯陽明胃經所致。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其脈絡循行於面部,若風熱外襲,或飲食不節、胃火熾盛,皆可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腫瘍。此外,腎陰虧虛、相火妄動,或情志失調、肝鬱化火,亦可能間接引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患處初起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逐漸形成硬結,甚則化膿潰破。輕者僅現小癤,重者可蔓延成片,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全身症狀。若風熱偏盛,則腫勢急劇;若胃火熾盛,則瘡面焮紅灼痛,並見便秘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治療原則
- 疏風清熱:適用於風熱鬱表者,方選荊防敗毒散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等),以宣散風邪、透熱外出。
- 清洩胃火:若胃火熾盛,宜用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等),通腑泄熱,使火毒從下而解。
- 局部處理:未潰時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解毒;已潰則需排膿生肌,配合生肌玉紅膏外用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上攻:面頰紅腫,惡風發熱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佐以解毒。
- 胃火壅盛:瘡色紫紅,灼痛劇烈,伴口臭、便秘,舌紅苔黃燥。治宜清胃瀉火,涼血解毒。
- 氣血瘀滯:腫塊堅硬,久不潰膿,舌暗或有瘀斑。可加活血散結之品,如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面瘡多因陽明經熱,或風毒相搏而成。」強調清熱解毒與疏風並重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,此症若遷延失治,恐致「毒邪內陷」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
面發毒之治療,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對此症之論述,皆重視陽明經氣血通調,臨床用藥亦多從此著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