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怔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怔忡

產後怔忡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產婦分娩後出現心中惕惕然跳動不安的症狀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產後氣血虧虛或瘀血內阻有關,導致心神失養或受擾,臨床表現以心悸、怔忡為主,可伴隨其他兼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虧虛
    產後失血過多,或素體氣血不足,致使心氣耗傷,心失所養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產後血虛,心氣弱,故怔忡不安。」心主血脈,血虛則心失濡養,氣虛則推動無力,故見心悸、怔忡。
  2. 瘀血內阻
    產後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滯留胞宮,上擾心神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敗血衝心,則心神不寧。」瘀血阻滯,新血不生,心脈失暢,故發為怔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產後心悸怔忡,動則加劇。
    • 兼症: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目眩,氣短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  • 病機:氣血不足,心失所養,神不守舍。
  2. 瘀血擾神證

    • 主症:產後怔忡,惡露量少色黯,夾有血塊。
    • 兼症:小腹脹痛拒按,胸悶煩躁,舌質紫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病機:瘀血內停,阻滯心脈,擾亂神明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治法:補氣養血,寧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
  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遠志、五味子等。
      • 方義:人參、黃耆補益心脾;當歸、熟地滋養陰血;遠志、五味子安神定志。
  2. 瘀血擾神證

    • 治法:活血祛瘀,安神定悸。
    • 方藥:生化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合失笑散加減。
      • 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、蒲黃、五靈脂等。
      • 方義:生化湯活血化瘀,溫經止痛;失笑散化瘀散結,通絡安神。

其他治法

  • 針灸療法

    • 氣血虛弱:取穴內關、神門、足三里、三陰交,以補法為主。
    • 瘀血內阻:取穴血海、膈俞、太衝,配合瀉法以活血通絡。
  • 食療調養

    • 氣血不足者,可適量食用龍眼肉、紅棗、山藥等補益之品。
    • 瘀血內阻者,宜用山楂、黑木耳等活血化瘀之物。

產後怔忡的治療需根據證型辨證施治,虛者補之,瘀者通之,使氣血調和,心神得安,則怔忡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