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浮

證名,指面部虛浮微腫之症。《古今醫統·面部門》載,此證多屬脾肺虛損,因脾傷勞役過度、飲食失節,或水土不調,致脾氣輸布失常,肺氣宣發失司。其症見面部虛浮腫脹,尤以眼瞼下方如臥蠶狀為典型,或伴氣喘;脈象多虛弱,或浮而無力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進一步區分,面浮若無痛無熱,多因脾肺陽虛,水濕不化;或肝腎陰虛,水邪上泛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肺陽虛:脾主運化,肺主通調水道。若脾陽不足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水濕停聚;肺氣虛弱,則水液宣發肅降失職,泛溢肌表,發為面浮。
  2. 肝腎陰虛:肝腎陰虧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灼津為痰;或腎虛水不涵木,水濕上犯,浸漬頭面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脾肺陽虛證:面浮色白,按之凹陷,倦怠乏力,納呆便溏。治宜溫補脾肺、益氣利水,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,或合五苓散以助化氣行水。
  • 肝腎陰虛證:面浮伴顴紅潮熱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。治宜滋補肝腎、利水滲濕,方用六味地黃丸;若陰損及陽,虛寒明顯,可選八味地黃丸(即金匱腎氣丸)溫腎化氣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面腫:多屬實證,起病急驟,腫勢明顯,或伴疼痛發熱,常見於風水相搏(如急性腎炎)或風熱上攻(如顏面丹毒)。面浮則以虛證為主,腫勢緩慢,按之綿軟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面浮若久治不癒,需察是否兼夾痰濕或血瘀,如痰濕阻絡者佐以二陳湯,血瘀水停者配合桂枝茯苓丸。此證與五臟氣化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須詳辨虛實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