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垢
證名,指面部如蒙塵垢,洗之不淨之症。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為中醫辨證中常見的外候之一。其成因多與暑邪侵襲或胃熱上熏有關,亦可能因濕濁內蘊、氣血失和所致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綜合辨析。
病因病機
- 暑邪鬱表:
夏季感受暑熱之邪,暑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,使衛陽不固,濕熱蒸騰於上,故見面垢。《秘傳證治要訣·傷暑》指出:「傷暑以自汗、背寒、面垢。」此類證候多伴隨身熱、煩渴、脈虛等,屬暑傷氣分之象。 - 陽明胃熱:
《醫宗金鑒·訂正傷寒論注》云:「陽明主面,熱邪蒸越,故面垢也。」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胃中積熱或外邪入裡化熱,循經上擾頭面,可致面部油垢濁濁,甚則兼見口乾、舌紅、苔黃等裡熱之象。 - 濕濁內阻:
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鬱久化濁,上泛於面,亦可形成面垢。此類患者多伴體重困倦、苔膩脈濡等濕濁中阻之徵。
辨證論治
-
暑傷氣分:
- 主證:面垢、自汗、背寒、身熱、煩渴、手足微冷。
- 治法:清暑益氣,化濕和胃。
- 方藥:香薷飲(《和劑局方》)加減,或六和湯(《醫方考》)以調和脾胃,清暑利濕。
-
陽明熱盛:
- 主證:面垢潮紅、大汗出、口渴引飲、脈洪大。
- 治法:清洩胃熱,生津保液。
- 方藥: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為主方,若兼腑實可加芒硝、大黃。
-
濕濁蘊結:
- 主證:面垢黏膩、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。
- 治法:宣化濕濁,健脾和中。
- 方藥:三仁湯(《溫病條辨》)或藿香正氣散(《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
古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·暑證》列「暑有八證」,面垢為其中之一,強調「調理元氣為主,清利次之」,反映暑證需顧護正氣。
- 《傷寒論》以面垢為陽明病外候,提示熱邪熾盛時,面部表現可作為辨證要點。
面垢一症,雖見於表,實關乎內臟氣化。臨床須細察兼證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