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骨,乃中醫解剖結構之名,專指構成面顱之骨塊總稱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骨空論」等篇章,為中醫骨度分野理論之重要組成。

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面骨不僅為形態學構造,更與經絡循行、臟腑表裏相應。其具體組成包括:

  1. 上齶骨(又稱「齦交骨」):主司口腔上部承托,與足陽明胃經相連,齦交穴所在之處。
  2. 頰車骨(下頜骨):主司口齒開闔,《醫宗金鑑》稱其「為牙關啟閉之樞」,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。
  3. 顴骨(權骨):面部最高之骨,《靈樞》謂「權骨者,目下之起骨也」,為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會之處。
  4. 鼻骨(明堂骨):構成鼻梁之主骨,《東醫寶鑑》稱其「上接額顱,下連準頭」,督脈循行所過。
  5. 淚骨(目內眥骨):位於眼窩內側,《銀海精微》記載其「主藏淚液」,與足厥陰肝經相應。
  6. 甲介骨(鼻甲):主司氣息出入之調節,《類經》稱其「如介甲之形,能分氣道」。
  7. 口蓋骨(腭骨):分硬腭與軟腭,《難經》稱其「分隔口鼻,主司發聲」。
  8. 鼻柱骨(犁骨):位於鼻腔正中,《醫林改錯》描述其「如犁田之具,分隔兩鼻道」。
  9. 舌骨(橫骨):喉部懸吊之骨,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謂「舌橫骨不利,則機竅不開」。

中醫臟象理論認為,面骨之狀態可反映五臟盛衰: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腎主骨」之說,而《望診遵經》更詳述「顴骨赤者心熱,鼻骨青者肝鬱,頰車腫者胃火」等診察要訣。針灸學中,面骨周圍分布多處要穴,如顴髎、下關、迎香等,皆與骨性標誌密切相關。

在傷科領域,面骨損傷之診治尤重「骨縫理論」,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強調「凡面骨跌撲,當先察骨錯縫、筋走槽之別」。正骨手法講究「輕巧透達」,如鼻骨整復之「鴉鵲鉤法」、下頜脫臼之「口腔內捺正法」等,皆依骨性結構特點而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