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寒

證名,指面部惡寒之證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惡寒》。此證多因胃中寒濕鬱滯,或胃氣虛弱,陽氣不達於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中寒濕:寒濕之邪內蘊於胃,循陽明經上逆,阻滯面部氣血運行,致使陽氣不布,故見面部畏寒。
  2. 胃氣虛弱: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若胃氣不足,陽氣衰少,無力溫煦面部,則表現為面寒。《醫學入門》提及:「陽明氣不足,則身己前皆寒」,即指此類機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面部寒冷,甚則遇風加重,或伴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等虛寒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中散寒:若屬胃中寒濕上逆,宜先溫補中焦,驅散寒邪,可用附子理中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附子、乾薑溫陽散寒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健脾益氣。
  2. 升陽益氣:待中焦寒濕稍解,再以升麻葛根湯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加減,去芍藥之陰柔,加人參、黃芪補益氣虛,佐附子、益智仁、草豆蔻、白芷等溫陽化濕,蔥白通陽達表,助陽氣上榮於面。

相關理論
中醫認為,面部為「諸陽之會」,尤其陽明經(足陽明胃經)循行於面,故胃中寒濕或氣虛,易直接影響面部溫煦功能。此證與西醫所稱「局部循環障礙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與經絡的整體聯繫。

鑑別要點
需與「風寒襲表」之惡寒區別:後者多伴發熱、頭痛、脈浮等表證,而面寒則以局部畏寒為主,多無表證,且常與脾胃虛寒並見。

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李梴等,皆重視調理脾胃以治面寒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