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黑
面黑為中醫色診之一,指面部呈現黑色或暗沉之象。中醫認為,黑色屬腎,主陰寒,其病機多與寒邪、瘀血、勞損及腎氣虧虛相關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」意指健康之黑應如漆色光亮潤澤,病態之黑則似地蒼枯槁晦暗。
病因病機
- 陰寒內盛: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面黑多見於寒邪直中或陽氣衰微,如腎陽不足、陰寒內凝。
- 瘀血內阻:血行不暢,瘀滯經絡,面色晦暗如蒙塵,常見於癥瘕積聚或久病入絡。
- 腎精虧耗:腎主水,其色黑。腎陰虧虛或腎精不足,可見面色焦黑乾枯,如勞瘵、消渴等證。
- 水飲內停:水氣上泛,面黑而皮膚潤澤光亮,多見於支飲、痰飲病證。
- 毒邪內攻:驟然面黑,或伴口唇青紫,多因中毒或疫癘之氣侵襲,如中惡、藥毒等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
- 黑而瘦削:陰虛火旺,腎水枯涸,常見於虛勞久病,伴見顴紅、盜汗。
- 黑而焦幹:下焦熱盛,腎陰被灼,多見於熱病後期或陰虛內熱。
- 黑而熏亮:水氣泛溢,屬支飲或腎虛水泛,面腫而色黑潤。
- 黑中帶黃:多為瘀血兼濕熱,如女勞疸或蓄血證。
- 額頭色黑:腎氣衰敗之逆證,預後多不良。
- 口周色黑:胃陰竭絕,脾胃氣敗之危候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:「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」強調面黑若現於特定部位,可能預示急重症。《金匱要略》亦載「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勞疸」,說明黑疸與腎虛相關。
面黑之辨證須結合光澤、部位及兼症,潤澤者尚有胃氣,枯槁者多屬危候,為臟腑衰敗之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