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黑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黑子
病名,又稱黑痣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九:「面及體生黑點為黑痣,亦云黑子。」此病為皮膚表面出現黑色斑點或突起,多因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異常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搏於血氣:風邪外襲,與血氣相搏,致使氣血凝滯,結於肌膚,形成黑子。
- 孫絡之血滯於衛分:孫絡(細小絡脈)血行不暢,滯留於衛分(體表防禦層),陽氣束結,化生黑點。
- 腎中濁氣混濁於陽:腎主水,若腎氣虛弱,濁氣上泛,陽氣收束不利,濁陰外顯於面,發為黑子。
臨床表現
面黑子多見於面部或體表,呈黑色或褐黑色點狀或小片狀,大小不一,或平坦或略凸起,一般無痛癢,但影響美觀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六味地黃丸:適用於腎陰不足、濁氣上泛者,可滋陰補腎,調和陰陽。
- 大黃䗪蟲丸:針對氣血瘀滯較重者,能活血化瘀、通絡散結。
外治法
- 水晶膏:以礦物藥配伍而成,腐蝕痣體,使其自然脫落。
- 除痣膏:具腐蝕或淡化作用,可局部塗抹,促使黑子消退。
現代療法
現今多以手術切除或雷射治療為主,療效較快且徹底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風邪血瘀型:黑子色深,伴有皮膚乾燥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腎虛濁泛型:黑子散在,面色晦暗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此病雖多屬良性,但若短期內增大、變色或出血,需進一步診察,以排除惡性病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