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積
面積為中醫病名,屬「食積」之一,指因過量食用麵食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食物積滯於中焦所形成的病證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外感寒邪或情志失調相關,臨床常見胸膈胃脘飽悶、脹滿不適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麵食性黏滯,過量攝取易困阻脾胃氣機,使運化功能受阻。若兼感寒邪,寒凝氣滯,則加重積滯;或因情志鬱結,肝氣犯胃,氣機升降失司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積聚症瘕痃癖痞源流》提及:「面積,食面太多,或受寒,或懊憹以致成積,胸胃飽悶也。」即指出飲食過量、寒邪侵襲與情緒不暢為主要致病因素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不思飲食,或伴胸膈痞悶、噁心嘔逆。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,反映中焦積滯、脾胃氣機壅塞之象。
治療方藥
中醫治以消食導滯、行氣和中為主,常用藥物如:
- 麥芽:甘平入脾胃,善消米麵食積,兼能疏肝氣。
- 萊菔子:辛甘平,長於降氣除脹、化滯消食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下氣定喘,消食除脹」。可單用萊菔子酒煎服,或配伍他藥。
- 阿魏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方):含阿魏、山楂、神麴等,具消積破滯之效,適用於頑固食積。
相關概念
面積與「食積」範疇相通,後者泛指飲食停滯之證,而面積特指麵食所傷。若積久化熱,可兼見口臭、便秘;若寒滯明顯,則腹痛喜溫,需隨證加減溫中或清熱之品。
此證調理首重節制飲食,配合藥物疏導,以復脾胃升降之常。古籍所載治法,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之則,注重氣機流通與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