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焦
證名,指面部泛現乾枯焦黑之色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,其成因多與陽明氣衰、氣血失榮密切相關。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司面部氣血濡養,若陽明經氣虛衰,氣血無法上榮於面,則易致面色枯槁,呈現焦黑之象。此證常見於久病體虛或年老氣血衰少者,屬中醫「虛損」範疇。
病機與辨證
- 陽明氣虛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,若胃氣虛弱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氣血生化無源,則面部失養,色澤晦暗。
- 氣血兩虧: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潤失職,二者並見時,面部肌膚不得溫煦滋養,故現乾枯焦黑。
- 津液耗傷:長期陰虛內熱或津液虧損,亦可導致面部燥澀枯槁,甚則焦黑。
治法與方藥
《醫碥·面》提出,若面焦伴見胃脈虛弱,宜以健脾益氣、升舉陽明為治則,方選:
- 人參、黃芪:補益脾肺之氣,助氣血生化。
- 甘草、白芍:和中緩急,養血柔肝,以資氣血調和。
- 升麻、葛根:升發陽明清陽之氣,引氣血上榮於面。
- 白芷:辛香上行,專入陽明,兼能潤澤肌膚。
臨床延伸
除氣血虛損外,面焦亦可因瘀血內阻或痰濁滯滯所致。若見面色焦黑伴舌質紫暗、脈澀者,需佐以活血化瘀,如桃仁、紅花;若痰濕內蘊,面色黧黑而油膩,則可配伍茯苓、蒼朮以化痰祛濕。
此證的調治需注重整體氣血平衡,尤其強調陽明經的調養,後世醫家亦常結合針灸(如足三里、合谷等穴)以助氣血通調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