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癩
病名:面癩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,屬中醫風病範疇,為麻風病(癘風)晚期的一種特殊表現,多見於結核型麻風患者。其特徵為面部皮膚出現紅色結節,色黃而浮光,嚴重者面部腫脹變形,狀如獅面,並伴隨耳垂腫大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體虛元氣不足,外感「風癘之邪」(即麻風桿菌,中醫歸類為特殊風邪)所致。風癘之邪侵襲經絡,滯留肌膚,久則化熱生毒,導致氣血瘀滯,痰濁凝結,形成面部紅腫結節。若正氣虧虛,邪毒深伏,則病情遷延難癒,甚至毀損面容。
證型與治法:
-
實證:
- 表現:面生紅堆,腫硬疼痛,色黃浮光,或伴發熱、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攻毒殺蟲、驅風除濕。
- 方藥:掃風丸(含大風子、苦參、白花蛇等),以祛風解毒、燥濕殺蟲。
-
虛證:
- 表現:面色晦暗,結節隱隱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治法:扶正驅邪,補益氣血。
- 方藥:四六湯(如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),益氣養陰,托毒外出。
-
虛實夾雜證:
- 表現:面部結節暗紅,久不消退,兼見氣血兩虛或經絡瘀阻。
- 治法:養血活血、化瘀通絡。
- 方藥:六九○三丸(含當歸、丹參、蜈蚣等),以活血通絡、軟堅散結。
中醫外治法:
可配合針灸(取穴合谷、曲池、血海等以疏風活血),或外用解毒化瘀藥膏(如青黛散調敷),輔助改善局部症狀。
備註:
面癩屬頑疾,古代醫家強調「早治為宜」,若延誤治療,易致面容殘損。其辨證需結合整體體質與邪毒深淺,靈活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