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髎

面髎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即為足陽明胃經之承泣穴。此穴位於面部,瞳孔直下,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,為陽明經氣所注之處,主治目疾及面部諸症,亦為調和氣血之要穴。

經絡歸屬與定位

面髎(承泣)屬足陽明胃經,為陽蹻脈、任脈與足陽明之交會穴。其定位精確,在《針灸甲乙經》中記載:「在目下七分,直目瞳子。」現代解剖位置則對應眶下緣與眼球之間,淺層有眶下神經分支,深部為動眼神經支配,針刺時需避開眼球及血管。

功能主治

  1. 目疾調治:為治療眼疾之要穴,主治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、夜盲、近視及眼瞼瞤動等,能疏泄陽明經熱,清肝明目。
  2. 通調面部氣血:可緩解面癱(面神經麻痺)、口眼喎斜等,因陽明經多氣多血,刺之能活絡祛風。
  3. 鎮靜安神:古籍載其能治「目瞤動不止」,近世亦用於緩解眼肌疲勞所致之頭暈目眩。

刺灸方法

此穴宜直刺0.3~0.7寸,因貼近眼球,需緩慢進針,避開眶下動脈。古法禁灸,恐熱力傷及目系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強調:「針入三分,不可深。」

穴名釋義

「髎」指骨隙孔穴,面髎即面部骨隙之穴;別名「承泣」,意為承受淚液之處,與其治目疾之功相應。《醫經理解》云:「承泣,在目下七分,言淚下此穴承之也。」

配伍應用

  • 睛明風池,增強明目之效;
  • 地倉頰車,治口眼喎斜;
  • 足三里太衝,調肝胃以治眼瞼瞤動。

面髎(承泣)之臨床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亦反映陽明經與目系之密切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