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面髎
出處:《針灸甲乙經》
別名:承泣
穴義:足太陽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後散布於面部。
主治:目赤腫痛,目眥內陷,目眩,頭痛,鼻塞,流涕,齒痛,耳鳴,耳聾,口眼歪斜,口噤不開,面部麻木,瘰癘,癭腫,疔瘡。
針刺法: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圖解:
古籍摘錄:
《針灸甲乙經》:面髎,在目下,承泣下廉。
《千金翼方》:面髎,在目下,承泣下廉,去目下三分,當淚孔下。
《針灸大成》:面髎,在目下,承泣下廉,去目下三分,當淚孔下。
《醫學入門》:面髎,在目下,承泣下廉,去目下三分,當淚孔下。
《針灸學》:面髎,在目下,承泣下廉,去目下三分,當淚孔下。
現代研究:
現代研究認為,面髎穴有鎮靜、止痛、抗炎、抗菌、增強免疫等作用。
臨床應用:
面髎穴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、目眥內陷、目眩、頭痛、鼻塞、流涕、齒痛、耳鳴、耳聾、口眼歪斜、口噤不開、面部麻木、瘰癘、癭腫、疔瘡等疾病。
注意事項:面髎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,有較強的鎮靜作用,孕婦慎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