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目浮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目浮腫
證名。見於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》,指頭面部肌膚浮腫脹滿之症。中醫認為,此證有虛實之分,病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運行障礙相關,臨床需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
虛證(面目虛浮)
- 脾肺氣虛: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通調水道。若脾肺氣虛,水濕不化,上泛頭面,則見浮腫,多伴氣短乏力、納差便溏。
- 肝腎陰虛:肝腎陰虧,虛陽上浮,水不制火,可致頭面虛浮,常見於色慾過度或久病耗陰者,症見顴紅潮熱、腰膝痠軟。
- 腎陽衰微: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水液停聚,上溢面目,多伴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。
-
實證
- 濕熱壅盛:濕熱內蘊,三焦氣機受阻,水濕上攻頭面,症見腫脹光亮、口苦黏膩。
- 風火水氣:外感風邪,肺失宣降,風水相搏,發為浮腫,多兼惡風、咳嗽。
- 陽明實熱:胃火上炎,或腸腑積熱,氣機壅滯,可致頭面脹滿,伴見便秘、煩渴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面目浮腫,首重辨別虛實,以下為常見證型與方劑:
-
陰虛氣越
- 方藥:六味地黃湯、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,滋陰降火,引火歸元。
-
脾虛不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、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,益氣健脾,收斂浮陽。
-
濕熱上聚(如酒毒傷脾)
- 方藥:葛花解酲湯或七味白朮散,清熱化濕,醒脾和中。
-
脾腎氣虛(久瀉致虛)
- 方藥:胃關煎或溫胃飲,溫補脾腎,固攝水濕。
-
陽明壅實
- 方藥:廓清飲(氣滯甚者)、木香檳榔丸(積滯重者),通腑泄濁,導滯下行。
-
胃火上炎
- 方藥:抽薪飲、白虎湯或大分清飲,清瀉陽明實熱,分利濕火。
補充機理
中醫認為,面目浮腫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上焦肺氣失宣、中焦脾運不健、下焦腎氣不化,皆可導致水液代謝失常。此外,肝氣鬱滯亦可影響水液布散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肝氣橫逆,侮土犯肺」,間接引發浮腫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察兼症。如浮腫按之凹陷不起多屬陰水(虛證),腫勢急而按之緊實多屬陽水(實證)。舌脈亦為關鍵,如舌淡胖有齒痕屬脾虛,舌紅苔黃膩則為濕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