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目虛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目虛浮

證名,指因虛損所致之面目浮腫,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此證屬水腫範疇,然與實證水腫有別,其病機多因臟腑氣化失調,水濕停聚於頭面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司為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氣虛弱: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肺氣不足,宣降失常,水液不得下輸膀胱,反上泛頭面,則見面目虛浮。
  2. 脾陽不振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虛衰,水濕不化,泛溢肌表,尤以面部為顯,形成虛浮之態。
  3. 腎氣虧虛:腎為水臟,主司氣化。腎陽不足,則水液代謝障礙,水濕內停,上泛頭面,甚則兼見下肢浮腫。
  4. 氣血兩虛:氣血不足,肌膚失養,水濕乘虛滯留,亦可導致面目浮腫,然其腫勢較緩,按之凹陷難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面目浮腫,按之凹陷,晨起尤甚。
  • 面色㿠白或萎黃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。
  • 或伴畏寒肢冷(腎陽虛)、納呆便溏(脾陽虛)、易感風寒(肺氣虛)等兼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肺氣虛型:浮腫伴咳嗽氣短,自汗惡風,舌淡苔白,脈弱。
  2. 脾陽虛型:浮腫伴脘腹脹滿,食少便溏,舌胖有齒痕,脈沉緩。
  3. 腎陽虛型:浮腫腰以下為甚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肺氣虛:宜補肺益氣、利水消腫,方用防己黃耆湯加減。
  • 脾陽虛:宜溫脾化濕、利水消腫,方用實脾飲參苓白朮散
  • 腎陽虛:宜溫腎助陽、化氣行水,方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
  • 氣血兩虛:宜益氣健脾、養血利水,方用歸脾湯五皮飲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虛浮者,由脾肺腎三臟氣弱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。」強調虛證水腫當以調補為先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亦云:「虛腫之證,必由內傷,不可妄行攻逐。」提示治療需顧護正氣,慎用峻下逐水之品。

此證需與風水、陽水等實證水腫鑑別,後者多起病急驟,腫勢劇烈,且伴表實證候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