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皰
面皰,又稱「粉刺」、「肺風粉刺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囊腫性痤瘡」。其特徵為顏面、胸、背等處出現丘疹,形如細刺,頂端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質分泌物。若反覆感染,則可能形成硬結或囊腫,甚則化膿破潰,遺留瘢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面皰的發病與肺、脾胃、腸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肺經風熱:肺主皮毛,風熱之邪外襲,鬱於肌表,與血熱相搏,發為丘疹,色紅而癢。
- 腸胃濕熱:過食辛辣肥甘,濕熱內蘊腸胃,上蒸頭面,使皮脂分泌過盛,阻塞毛竅,形成膿皰或囊腫。
- 脾失健運:脾虛則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化為痰濁,凝滯肌膚,導致反覆發作,病程纏綿。
辨證論治
臨床治療需分型辨證,隨證加減:
-
肺經風熱證
- 主症:丘疹色紅,或有癢感,伴口乾、舌紅、苔薄黃。
- 治法:疏風清肺。
- 方藥:枇杷清肺飲加減(枇杷葉、桑白皮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赤芍等)。
-
腸胃濕熱證
- 主症:皮疹紅腫疼痛,膿皰明顯,伴便秘、口臭、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通腑。
- 方藥:茵陳蒿湯加減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、黃柏、蒼朮等)。
-
脾虛濕蘊證
- 主症:皮疹反覆發作,色暗或伴囊腫,面色萎黃,舌淡胖有齒痕。
- 治法:健脾化濕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減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薏苡仁等)。
外治法
外治以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為主,常用:
- 顛倒散(大黃、硫黃等分研末,茶水調敷),適用於紅腫膿皰型。
- 黃連膏(黃連、凡士林製成),適用於炎症明顯者。
面皰的治療需內外兼調,並結合體質調理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