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青

面青為中醫診斷學中色診之一,指面部呈現青色或青黯之色。中醫認為,青色屬五行之木,與肝相應,主風、主寒、主痛,亦與驚證、氣滯、血瘀等病機相關。其色澤深淺、分布部位及伴隨症狀,可反映不同病證性質與臟腑氣血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鬱滯:肝主疏泄,其色為青。情志不遂或氣機不暢,可致肝鬱氣滯,面色青黯,尤見於顴頰或目周,常伴脅痛、嘆息。
  2. 寒凝氣血:寒性收引,易凝滯經脈。寒邪外襲或陽虛內寒,可使氣血運行不暢,面見青白或青黑,多伴冷痛、肢涼。
  3. 驚風痙厥:肝主筋,風動則筋急。小兒驚風或成人肝風內動,面色驟青,多見於眉間、鼻柱,為風邪上擾之兆。
  4. 瘀血內阻:氣滯血瘀或外傷所致瘀血停積,面色青紫,晦滯不澤,常見於唇周、眼眶,如婦女痛經或胸痹患者。
  5. 中毒或缺氧:青紫甚而帶灰黑,多為氣血壅滯、毒邪內攻之象,如藥物中毒或心肺氣機閉塞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青而淡白:多屬虛風或血虛不榮,見於久病體弱或失血者。
  • 青而晦黑:主寒痛或陰寒內盛,如寒疝、厥逆。
  • 青赤相兼:若赤色鮮明,為肝火上炎;若晦暗滯澀,則屬肝鬱化火。
  • 青紫成片:多見於瘀血重證,如癥瘕積聚或心脈瘀阻。
  • 鼻部見青:尤為凶兆,鼻為「明堂」,屬脾土,若現肝木之色,提示木剋土,病勢深重。

胃氣與病機轉歸

《素問》強調「青欲如蒼璧之澤」,即青色中隱現潤澤,為胃氣未絕,病雖重尚有生機;若「如藍」般枯槁晦暗,則胃氣衰敗,屬危候。例如:

  • 小兒山根(鼻根)青現:多預示肝風將動,須防驚搐。
  • 婦人面青唇紫:常見於寒凝血瘀之痛經或癥瘕。

面青之辨,需結合四診,察其兼色、部位及動態變化,以判病性之寒熱虛實,為中醫望診精微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