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熱

證名,指面部灼熱如火的症狀。此症多因胃經鬱熱,或飲食失調,濕火上行於面部所致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面熱者,足陽明病。」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部,若胃中鬱熱上蒸,或濕熱蘊結,皆可導致面部氣血壅滯,發為面熱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家鬱熱:胃屬陽明,主受納腐熟水穀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不暢,氣鬱化火,導致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灼傷面部經絡,則見面熱。
  2. 飲食不節:長期嗜食肥甘酒醴,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火隨經上擾,蘊結於面,亦可引發此症。
  3.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肝腎陰虧,陽亢於上,亦可表現為面部潮熱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胃熱熾盛:症見面熱如火,伴有口渴喜冷飲、口臭、牙齦腫痛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。治宜清瀉胃火,方用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加減,或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)。
  • 濕熱上蒸:面熱而黏膩,頭身困重,胸悶脘痞,小便黃赤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升麻黃連湯(升麻、黃連、黃芩、生地、丹皮、甘草)或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、厚朴、半夏、通草、滑石、竹葉)。
  • 陰虛火旺:面熱顴紅,午後潮熱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或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黃柏、知母)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取足陽明胃經穴位,如內庭合谷足三里,以清泄胃火;或配合太溪三陰交滋陰降火。外治可用清熱解毒藥材煎湯冷敷,如金銀花、蒲公英等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的「面部潮紅」、「更年期綜合徵」、「玫瑰痤瘡」等或有關聯,然中醫辨證重在整體調理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機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