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熱

面熱是一種臨床症狀,表現為面部皮膚灼熱的感覺。常常伴隨口乾、口苦、煩躁和便祕等症狀。面熱的主要原因包括胃火上炎、濕熱內蘊、飲食不節以及情志不遂等。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面熱的發生。

針對不同的病因和臨床表現,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是因為胃火上炎引起的面熱,可以使用清胃散、瀉心湯等藥物進行治療;如果是因為濕熱內蘊所致,可以選用三仁湯、茵陳蒿湯等藥方;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節引起的面熱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、升麻黃連湯等藥方進行治療;如果是因為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所致的面熱,可以使用疏肝理氣和清熱瀉火的藥方進行治療。

預防面熱需要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,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一旦出現面熱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避免延誤病情。

面熱的古籍記載

根據古籍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,面熱屬於足陽明病。

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中提到,陽明經是胃的主要經絡,胃主管肌肉,所以其病變主要表現在面部,即面熱。

《金匱要略.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記載了面熱的相關症狀,包括胸痹心痛、短氣、面部潮紅、發熱、煩躁、渴望小便但小便不順利、腹部急痛、大便困難、舌苔黃而乾燥,脈搏弦細數。這種情況被稱為陽明蓄血。

《醫宗金鑒.[外科心法]要訣》中建議,面熱常常是陽明火盛所致,可以使用清胃散、瀉心湯、三仁湯、茵陳蒿湯等藥方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