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熱

面熱,證名。指面部熱如火灼。因胃家鬱熱,或飲食不節,濕火上行於面所致。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面熱者足陽明病。」治宜清熱瀉火,方用調胃承氣湯、升麻黃連湯等。

面熱的臨床表現為面部皮膚灼熱,或伴有口乾、口苦、煩躁、便秘等症狀。其病因多為胃火上炎,或濕熱內蘊,或飲食不節,或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均可導致面熱的發生。

面熱的治療應根據其病因和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。若因胃火上炎所致,可用清胃散、瀉心湯等方藥治療;若因濕熱內蘊所致,可用三仁湯、茵陳蒿湯等方藥治療;若因飲食不節所致,可用調胃承氣湯、升麻黃連湯等方藥治療;若因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所致,可用疏肝理氣、清熱瀉火的方藥治療。

面熱的預防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若出現面熱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面熱的古籍記載

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面熱者足陽明病。」

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陽明者,胃之合也,胃主肌肉,其病在面,面熱。」

《金匱要略.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:「胸痹心痛,短氣,面赤,發熱,煩躁,欲得小便,小便不利,小腹急,大便難,舌苔黃燥,脈弦數者,名曰陽明蓄血。」

《醫宗金鑒.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面熱者,多屬陽明火盛,宜清胃散、瀉心湯、三仁湯、茵陳蒿湯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