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如漆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如漆柴

證名,指面色黝黑如漆,形體消瘦似柴,屬中醫診斷中危重病症之典型外候。此證多與心腎兩臟功能衰敗相關,尤見於陰精耗竭、真陽浮越之重症,古籍記載其機理與臨床表現如下:
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
  1. 《靈樞·經脈》論心氣絕
    手少陰心經氣血衰竭時,脈道閉塞,血行停滯,無法上榮於面與髮膚。原文指出:「血不流,則髦色不澤,故其面黑如漆柴者,血先死。」此處「血先死」強調心主血脈功能喪失,導致面色晦暗無華,形體枯槁。
  2. 《雜病源流犀燭·腎病源流》論腎火病
    腎為水火之臟,若相火(龍火)妄動,陰虛陽亢,火性上炎,灼傷津血,可見「面如漆柴」伴隨口熱咽乾、咳血等症。此屬腎中真陰虧虛,虛陽外越之象,與《內經》所述心氣絕之病機互為表裏。

二、中醫病機解析

  • 心腎互濟失調:心屬火,腎屬水,水火既濟則陰平陽祕。若心陽衰微,腎陰枯涸,水火不交,精血無法互化,面部失於濡養,呈現漆柴之態。
  • 血瘀與陰竭並存:心氣絕致血瘀脈中,久則瘀熱內結;腎陰虧虛則燥熱內生,兩者皆可加速形體消瘦、面色黧黑。
  • 五色應臟理論:黑色屬腎,面色黑而枯槁,多提示腎氣敗絕,若兼見顴赤如妝,則為陰盛格陽之戴陽證。

三、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與「面塵」之別:同為面色黑,然「面塵」多因肝腎陰虛或瘀血內停,色如蒙塵,未必伴形瘦;「面如漆柴」必見形銷骨立,病位更深。
  • 與「萎黃」對比:後者屬脾虛血弱,色黃無澤,形瘦但面色不黑,病勢較緩。

四、臨床意義

此證標誌臟腑精氣耗竭,常見於癆瘵、消渴晚期、水腫變證等,屬「真臟色現」,預後多不良。歷代醫家視為「陰陽離決」前兆,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所述「面色赤」或「色黑」,均為陽氣外脫或陰寒內盛之危象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不作臨床指導之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