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色蒼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色蒼黑
證名,指面部呈現晦暗無華、枯槁如塵之黑色,屬中醫望診中病危重之徵兆。此證首載於《中藏經·察聲色形證決死法》,強調其為臟腑衰敗、氣血枯竭之象,多預後不良。
中醫理論解析
- 五色主病與臟腑關係
中醫以「五色配五臟」,黑色屬腎,主寒、主水、主瘀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」意指健康之腎色當如重漆般烏黑潤澤,反之地蒼之黑則枯暗如塵,為腎氣衰微或陰寒內盛之候。 -
病機與證候分型
- 腎陽虛衰:腎陽不足,水寒不化,上泛於面,見面色黧黑而伴畏寒、浮腫。
- 瘀血內阻: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面色青黑晦滯,常見於癥瘕積聚或心脈瘀阻者。
- 真臟色現: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,黑色外露為「腎真臟色見」,提示精氣敗露,病情深重。
-
古籍論述
- 《類經·脈色類》析之:「重漆之色,光彩而潤;地之蒼黑,枯暗如塵。」強調色澤榮枯為辨病關鍵。
-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,面黑而乾焦者多屬陰虛火旺,黑而暗淡者多為陽虛陰盛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面部黧黑:與面色蒼黑相似,然黧黑多指慢性病(如虛勞、水腫)所致之黑中帶黃,病勢稍緩;面色蒼黑則更突顯枯槁危急之態。
- 黑疸: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屬黃疸後期,面黑兼肌膚甲錯,為瘀血與濕熱膠結之重症。
此證涉及腎、脾、心等多臟失衡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寒熱,尤重色澤之潤燥與兼症,以斷病勢吉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