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色黧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色黧黑
證名。黧,指黑中帶黃之色。面部呈現晦暗無華之黑色,屬中醫望診中病理性面色變化之一。此證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代謝異常相關,主要涉及腎、心、少陰經及痰飲為患,以下分述其病機與臨床特點:
1. 痰飲內阻,氣血失和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指出:「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沈緊。」此因水飲停聚胸膈,阻遏氣機,導致肺失宣降而喘滿,心陽被遏則痞堅。飲邪久滯,進一步影響營衛運行,氣血不能上榮於面,故見面色黧黑,多伴脈沉緊,屬陰實之證。
2. 少陰氣絕,血脈瘀滯
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云:「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色澤去,故面黑如黧。」手少陰屬心,心主血脈。若心氣衰微,推動無力,血行凝滯,面部失於濡養,則呈現枯槁晦暗之黑色。此類證候常見於重病久病,氣血衰敗者。
3. 腎虛水枯,精血虧損
《醫學綱目》直言:「腎外證,面黑。」腎為水火之臟,主藏精,其色黑。若腎陽虛衰,水液不化,濁陰上泛;或腎陰虧虛,虛火灼津,皆可致面部黧黑。前者多伴畏寒肢冷、水腫,後者常見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。此外,腎精耗竭者,亦因精不化血,面失滋潤而現此象。
其他相關病機
- 血瘀內結:久病入絡,瘀血阻滯,面色可呈黧黑而兼肌膚甲錯。
- 寒濕浸淫:寒濕之邪鬱遏脾陽,土不制水,陰濁上泛於面。
鑑別要點
面色黧黑須與「面色蒼黑」(多屬肝鬱血瘀或寒凝)及「面塵」(如蒙塵土,常與肝膽濕熱相關)區分。其色特徵為晦暗無澤,如煤煙熏染,多提示病位在裡、屬陰證或虛中夾實。
此證歷代醫家多從痰飲、腎虛、血瘀論治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標本虛實。相關治法如溫陽化飲(苓桂朮甘湯)、補腎益精(左歸丸、右歸丸)、活血通脈(血府逐瘀湯)等,皆需依病機選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