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色萎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色萎黃,乃中醫診斷學中常見病狀名詞,指患者面部膚色呈現枯萎晦暗之黃色,缺乏正常紅潤光澤。此證候多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無法上榮於面所致。

從臟腑辨證角度分析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司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虛弱,則水穀不化,精微物質難以轉化為氣血,面部失於濡養,故見萎黃之色。此證常見於以下病機:

  1. 氣血兩虛型:多因長期飲食不調、勞倦過度,致脾胃損傷,氣血生化乏源。患者除面色萎黃外,常伴見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等症。
  2. 脾虛濕困型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阻遏氣機,使清陽不升。此類患者面色多呈黃而晦暗,如煙熏狀,並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  3. 肝鬱脾虛型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影響脾胃運化功能。此類患者面色萎黃而兼見脅肋脹痛、情緒抑鬱等表現。

在臨床辨證上,面色萎黃需與「黃疸」相鑑別。黃疸之黃色鮮明如橘皮,多因濕熱或寒濕蘊結肝膽所致,常伴見目黃、小便黃等症;而面色萎黃則黃而晦暗,且無目黃等膽道鬱滯見症。

此證候常見於多種慢性疾病過程中,如:

  • 消化系統疾患:久痢、胃脘痛、慢性胃炎等
  • 血液系統病證:各種貧血症
  • 慢性消耗性疾病:肺癆、腫瘤等
  • 婦科病證:月經過多、崩漏等慢性失血

在治療上,當以調理脾胃為本,根據具體證型施以益氣健脾、化濕和胃、疏肝解鬱等法,使脾胃功能恢復,氣血生化有源,則面色自然轉為紅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