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乍寒乍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乍寒乍熱

產後乍寒乍熱,又稱「產後寒熱往來」,為婦女產後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三。此證主要表現為產後忽而惡寒、忽而發熱,反覆交替,其病機多與氣血虧虛、陰陽失調,或敗血瘀阻、經脈壅滯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損,陰陽不和
    產後氣血驟虛,營衛失和,陰陽失衡,導致寒熱交替。《經效產寶》指出:「陰陽不和……但寒熱無他癥者,陰陽不和也。」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等氣血不足之象。
  2. 敗血留滯,經脈阻閉
    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阻遏氣機,營衛失調而發寒熱。《經效產寶》云:「敗血不散……時有刺痛者敗血也。」此類患者常見小腹刺痛、惡露色暗有塊、舌質紫黯、脈弦澀等瘀血徵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虛損證

  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調和陰陽。
    • 方藥:增減四物湯(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人參、乾姜、甘草)加柴胡。方中四物湯養血和血,人參、甘草益氣,乾姜溫中,柴胡疏解少陽,共奏調和陰陽之效。
  2. 敗血瘀阻證
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經散滯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奪命丹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:主成分為血竭、沒藥等,擅破血逐瘀,適用於瘀血重症。
      • 生化湯加柴胡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姜、炙甘草)活血化瘀、溫經止痛,佐柴胡疏解少陽,助氣機暢達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婦科玉尺》進一步闡述:「產後寒熱,有因外感者,有因瘀血者,有因食積者,惟血虛陰陽不和者為多。」強調需細辨病因,對證施治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若兼見口苦咽乾、胸脅滿悶,可酌用小柴胡湯加減,以和解少陽、調和樞機。

兼證與變證

  • 若寒熱並見自汗、心悸,多屬氣虛衛陽不固,可加黃耆、白朮以益氣固表。
  • 若瘀久化熱,見煩渴、舌紅,可加丹皮、赤芍清熱涼血。

此證臨床須詳辨虛實,虛者以補為主,實者以通為要,務使氣血調暢,陰陽復歸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