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色緣緣正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色緣緣正赤
「面色緣緣正赤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患者面部呈現持續性、均勻的紅赤色,屬外感熱病過程中常見的徵象。此症首載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陽病脈證並治》,原文云:「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郁在表。」意指太陽病未解,邪氣內傳陽明經時,陽氣鬱滯於肌表不得宣散,故發為滿面紅赤。
病機與經絡關係
- 陽明經氣鬱熱:陽明經多氣多血,其經脈循行於面部。當外邪由太陽傳入陽明,陽明經氣受鬱,化熱上蒸於面,故見面色正赤。此熱屬「鬱熱在表」,與陽明腑實熱證之潮紅有別,後者常伴見大汗、煩渴等裡熱熾盛之象。
- 陽氣怫郁在表:張仲景以「怫郁」形容陽氣被外邪束縛,不得透達之狀。此階段邪未全入裡,亦未完全在表,屬半表半里之熱,可視為太陽陽明合病或少陽陽明兼夾證的過渡表現。
鑑別要點
- 與陰虛潮紅之別:陰虛所致面赤多見午後顴紅,伴咽乾、舌紅少苔;「緣緣正赤」則為整面均勻紅赤,且與外感傳變相關。
- 與肝陽上亢之別:肝陽上亢者面赤常伴頭暈目眩、急躁易怒,脈弦硬;本證則以發熱、惡寒、脈浮數等表證為基礎。
治法與方藥
《傷寒論》未直接提出對應方劑,然據病機可推論:
- 解表清裡並用:若表證未罷,裡熱初起,可選用葛根湯類方解肌透邪;若熱勢偏盛,可佐以石膏清泄陽明鬱熱。
- 疏泄少陽樞機:若兼少陽證(如口苦、脈弦),可參柴胡劑加減,如小柴胡湯合梔子豉湯,以疏解鬱熱。
此證反映了六經傳變中「表裡寒熱」的動態轉化,臨床需緊扣脈證,辨析邪氣所在層次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