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瘦

面瘦為中醫證名,指面部肌肉明顯消瘦、缺乏豐潤之態。此證多因長期體虛、久病不愈,導致氣血耗損,無法濡養面部所致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明確指出:「血氣皆少,則面瘦惡色。」意指氣血不足時,不僅面部消瘦,且色澤晦暗無華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面瘦的形成與以下機制密切相關:

  1. 氣血兩虛
    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則氣血生化乏源;或久病耗傷氣血,致使面部失於濡養,肌肉消削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脾主肌肉」,脾胃功能低下時,四肢及面部肌肉皆可能萎弱不榮。
  2. 精虧髓減
    腎藏精,精生髓,其華在髮。若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可間接影響氣血上榮於面,導致面部消瘦、顴骨凸顯。此類患者常伴見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虛症狀。
  3. 陰虛內熱
    陰液虧耗,虛火內擾,灼傷肌肉津液,亦可致面部乾癟消瘦。此類患者多見顴紅潮熱、口乾咽燥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4. 經絡瘀阻
    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面部失養,久之則肌肉萎縮。此類證候常見於慢性病患者,面色多晦暗兼見舌質紫暗。

臨床上,面瘦須結合整體辨證,區分虛實。虛證以氣血陰精不足為主,實證則多因痰瘀阻滯。治療上,虛者宜補益氣血、滋養脾腎,如歸脾湯、八珍湯等;實者需活血化痰、疏通經絡,如血府逐瘀湯、二陳湯加減。

歷代醫家重視面診,認為面部形態與色澤能反映內臟氣血盛衰。面瘦作為外候之一,不僅是局部病變,更提示整體機能失調,需深入探究其根本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