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痛
面痛為中醫證名,指面部鼻頰、口唇、頰車(下頜)、髮際等處疼痛,觸之加劇,甚則妨礙言語、飲食。此症多與陽明經、少陽經及陽維脈相關,蓋「面為陽明部分,而陽維起於諸陽之會」,故其病機多因火熱上擾,然有虛實之分。
病因病機
-
實火證
- 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過食膏粱厚味,積熱上攻陽明經絡。
- 《證治匯補》云:「暴病多實……膏粱風毒,飲食妨礙。」
- 陽明經多氣多血,邪熱蘊結,經氣壅滯,發為面痛,痛勢劇烈,局部或有灼熱感。
-
虛火證
- 久病或勞倦內傷,陰血虧虛,虛火上炎,或胃陰不足,陽明經失養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久病多虛……胃虛有火。」
- 此類面痛多隱隱作痛,遇勞則發,伴口乾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-
氣鬱化火
-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少陽經上擾面頰。
- 或脾胃氣滯,鬱而化熱,上犯陽明,如《證治匯補》所言:「郁結積成胃熱。」
辨證論治
-
實火證
- 主症:面痛劇烈,局部灼熱,拒按,口渴口臭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疏風通絡。
- 方藥:
- 犀角升麻湯(《醫宗金鑑》):犀角(今多以水牛角代)、升麻、防風、羌活、白芷、黃芩、白附子等,適用於風熱毒邪上攻。
- 若兼陽明腑實,可加石膏、知母、大黃以瀉火通腑。
-
虛火證
- 主症:面痛隱隱,時作時止,勞則加劇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和絡止痛。
- 方藥:
- 補中益氣湯加減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,佐以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玄參等清虛火。
- 若胃陰虧甚,可用益胃湯(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)養陰和絡。
-
氣鬱化火證
- 主症:面痛脹悶,情緒波動時加劇,胸脅不舒,噯氣吞酸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和胃。
- 方藥:
- 越鞠丸加減(《丹溪心法》):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神麴、梔子,酌加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以化痰熱。
- 若肝火偏亢,可合丹梔逍遙散清肝瀉火。
相關病症
中醫「面痛」與西醫「三叉神經痛」相似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除局部經絡辨治外,亦考量臟腑氣血失衡。如陽明熱盛者,多見於上頜支痛;少陽鬱火者,常涉下頜支痛;虛證則多與陰血不足、經脈失濡相關。
古籍參考
- 《證治匯補》:「面痛皆屬於熱,但暴病多實,久病多虛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:「面痛皆因於火,而有虛實之殊。」
此症治療需分標本,實者瀉火通絡,虛者滋養和絡,鬱者疏解調氣,總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