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脫

面脫為中醫病狀名,指面部肌肉消瘦凹陷,如脫落之狀,屬危重證候。《素問·玉版論要》云:「色夭面脫,不治。」意指患者面色枯槁無華,兼見面部肌肉塌陷,多預後不良,反映臟腑精氣衰竭,病情深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面脫多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精氣耗竭:久病重病,臟腑精氣虧虛,尤其脾腎兩虛。脾主肌肉,腎藏精,二者衰敗則肌肉失養,面部失榮。
  2. 氣血虧損:氣血不足,無以上榮於面,如《靈樞·決氣》所述:「氣脫者,目不明;血脫者,色白夭然不澤。」氣血雙脫可致面脫。
  3. 陰陽離決:疾病晚期,陰陽失衡,陽氣外越或陰液枯涸,形體失於溫煦濡養,面頰凹陷如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面部肌肉消瘦凹陷,顴骨高聳,皮膚乾枯無澤,甚則「大肉陷下」。
  • 兼症:面色晦暗或蒼白,目光無神,氣息微弱,形體羸瘦,脈象細弱或沉微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內經》將面脫列為「五虛」重症之一,與脈細、皮寒、氣少、泄利前後並見,提示正氣將絕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面脫多見於「脫證」,如亡陽、亡陰之際,屬「形壞」之象。

辨證意義

面脫不僅是局部症狀,更是整體衰敗的標誌,常見於:

  1. 慢性消耗性疾病:如癆瘵(肺癆)、癌病後期,精血耗傷所致。
  2. 急症危候:如大汗、大瀉、大失血後,氣隨津脫,面脫驟現。

此證歷代醫家視為險候,多從補益脾腎、固攝元氣論治,然須結合四診詳辨虛實。面脫之記載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診病理論,透過外在形貌變化,洞察內在臟腑氣血盛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