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王
1. 人體部位名
面王,又稱「鼻準」,即鼻尖部位,為中醫面部望診之重要區域。《靈樞·五色》載:「面王以上者,小腸也;面王以下者,膀胱子處也。」此處指出,面王與臟腑經絡相應,其上對應小腸,其下則反映膀胱與子宮(子處)之狀態。鼻準之色澤、形態變化,可作為診察內在疾病之參考,如鼻尖色青多主寒證,色赤多屬熱象,此乃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理論之具體應用。
2. 經穴別名
面王亦為督脈經穴「素髎」之別名,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該穴位於鼻尖端中央,屬督脈,為陽氣上行之要衝。《外台秘要》稱之為「面玉」,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則記作「面正」。素髎穴主治昏厥、鼻塞、鼻衄等症,具開竅醒神、通調鼻竅之效。臨床針刺此穴需謹慎,因鼻部皮膚薄而敏感,然此處不贅述操作細節。
中醫理論延伸
面王之診察不僅限於局部,更與整體氣血運行相關。鼻為「明堂」,屬脾土,而面王居其中央,反映中焦脾胃之氣。若鼻準光潤,提示脾胃健運;若生瘡或色暗,則可能為濕熱蘊脾或氣血失和之徵。此外,督脈貫鼻而行,素髎穴(面王)為其末端,與腦、髓相通,故亦與神志疾病相關聯,進一步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學說」之深層連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