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無血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無血色
面無血色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面部缺乏血色,呈現蒼白、慘淡之態,失去正常紅潤光澤。此症多與氣血不足相關,尤其反映「血虛」或「失血」之病理狀態。中醫認為,面部為「諸陽之會」,且「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」,故血氣充盈與否,直接影響面色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失榮:
血液虧虛,不能上榮於面,導致面色淡白無華。此類患者常伴隨口唇、指甲色淡,頭暈心悸,舌質淡白,脈細弱等證候。多因脾胃虛弱、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血、思慮過度所致。 - 失血過多:
因外傷、嘔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崩漏(婦科出血)等急性或慢性失血,使血脈空虛,面部失養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:「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沈弦者衄;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咳者必吐血。」指出不同出血病證與脈象的關聯。 - 陽氣虛衰:
陽氣不足,無力推動血行,致使血脈不充,面色蒼白。此類患者多兼見畏寒、肢冷、神疲等陽虛之象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氣血兩虛:除面無血色外,兼有氣短乏力、自汗、舌淡胖嫩等氣虛表現。
- 脾不統血:面色萎黃或蒼白,伴隨皮下出血、月經過多等,因脾虛不能攝血所致。
- 瘀血內阻:雖面色蒼白,但唇舌可能暗紫,脈澀,因瘀血阻滯新血不生。
典籍論述
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。」指出血虛脫失時,面色白而枯槁;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面色白,主虛主寒」,進一步區分氣血虛與陽虛之別。
中醫臨床辨治時,需結合四診,探究面無血色之根本原因,或補血養血(如四物湯),或益氣生血(如當歸補血湯),或溫陽健脾(如理中湯),以恢復氣血調和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