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無血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無血色,病狀名。指面部缺少血色,慘淡蒼白,失於紅活潤澤。常伴見口唇、指甲色淡白等血虛證候,可見於各種失血病證。

《金匱要略.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:「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衄;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咳者必吐血。」

面無血色是一種常見的面部症狀,多見於各種失血病證,如吐血、衄血、下血等。面色蒼白,失於紅潤,常伴有口唇、指甲色淡白等血虛證候。

面無血色的原因,主要與血虛有關。血虛是指血液不足,不能濡養面部肌膚所致。血虛可由多種原因引起,如久病、失血、營養不良等。

面無血色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症狀,需要引起重視。如果面無血色伴有其他症狀,如頭暈、乏力、心悸、失眠等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面無血色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調理:

  1. 飲食調理:多吃富含鐵、蛋白質、維生素的食物,如動物肝臟、瘦肉、蛋類、魚類、豆類、蔬菜、水果等。
  2. 休息調理:保證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。
  3. 運動調理: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  4. 藥物調理:根據病情,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中藥或西藥。

面無血色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症狀,需要引起重視。如果面無血色伴有其他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