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岩穴
面岩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刺疔捷法》,後收錄於近代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。其定位於鼻翼凸起處之平行兩側,向上對應眶下緣外側1/4與內側3/4之交點處。此穴屬局部取穴,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頭面部疔瘡、癰腫等熱毒壅滯之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面岩穴所在之位,循行於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之交會區域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風熱邪毒或脾胃積熱上攻頭面,易致氣血壅滯,發為疔瘡。針刺此穴可疏通局部經氣,瀉火解毒,配合刺絡放血更可增強清熱消腫之效。
刺灸法
臨床操作以直刺為主,進針約0.2-0.3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。古法亦提及可配合三棱針點刺出血,以泄熱毒。因穴位近眼周,操作時需精準取穴,避免誤傷。
配伍應用
- 配督脈百會穴:升提陽氣,助清頭目熱毒。
- 配合谷、曲池:手陽明大腸經穴,加強清熱解表之功。
- 配足三里:引火下行,調和脾胃積熱。
此穴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然於頭面熱證治療中具獨特價值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「就近取穴」之治療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