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游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游風,又稱白屑風鈕扣風,首載於《醫宗金鑺·外科心法要訣》。此證好發於面部,初起可見面目浮腫,肌膚瘙癢如蟲行,膚質乾燥,時有白屑脫落;若延及項後,則癢感加劇。濕熱偏盛者,患處可滲出黃水;風燥偏盛者,則津血外溢,疼痛難忍。其病因多由素體血燥,復因過食辛辣厚味,致陽明胃經濕熱內蘊,外感風邪,風濕熱相搏,發於肌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熱風燥
    平素血分蘊熱,風邪外襲,風熱相搏,耗傷陰血,肌膚失養,故見乾燥脫屑、瘙癢。
  2. 脾胃濕熱
   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辛辣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上蒸頭面,發為黃水浸淫。
  3. 陰傷血燥
    病久耗傷陰血,或素體陰虛,津血不足,肌膚失潤,風燥內生,致皸裂出血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血熱風燥證

    • 主症:面膚潮紅、乾燥脫屑、瘙癢劇烈,或見抓痕血痂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清熱,消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或防風通聖丸。
    • 加減:熱重加黃芩、梔子;血燥甚加生地、玄參。
  2. 脾胃濕熱證

    • 主症:面膚油膩泛紅,黃水淋漓,糜爛結痂,口苦黏膩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利濕熱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或龍膽瀉肝丸。
    • 加減:濕盛加蒼朮、黃柏;熱毒熾盛加金銀花、連翹。
  3. 陰傷血燥證

    • 主症:病程日久,皮膚乾裂粗糙,脫屑如糠秕,夜間癢甚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養血,潤燥祛風。
    • 方藥:滋陰除濕湯(《外科正宗》)合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。
    • 加減:陰虛火旺加知母、黃柏;血虛加阿膠、何首烏。
  4. 久病不癒

    • 可選祛風換肌丸(《外科正宗》),以養血潤燥、祛風通絡。

外治法

  1. 翠雲散:清熱解毒,收濕斂瘡,適用於濕熱糜爛者。
  2. 玉肌散:潤膚止癢,多用於乾燥脫屑之證。
  3. 冰硫散:殺蟲止癢,針對瘙癢劇烈伴感染者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鑺》強調「陽明胃經濕熱受風」為本病關鍵,治當分風、濕、熱之偏盛,內外合治。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完善滋陰潤燥之法,補《金鑺》未盡之義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脂溢性皮炎」或「面部濕疹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更重整體調理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