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玉

面玉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《外台秘要》,乃「素髎」之異稱。素髎屬督脈要穴,位於人體面部,鼻尖正中央處,為督脈氣血匯聚之所,與人體陽氣運行密切相關。

經脈歸屬與定位

素髎(面玉)為督脈之穴,督脈總攝一身之陽,主司人體氣機升降。其定位精確,於鼻部最高點,即鼻尖軟骨與皮膚交界處。此處皮薄肉少,針刺時需手法輕靈,傳統中醫認為其能通調督脈、醒腦開竅。

功能與主治

素髎(面玉)性屬陽,具開竅瀉熱、回陽救逆之效。歷代醫籍載其主治如下:

  1. 急症救治:用於昏厥、中風閉證、小兒驚風等陽氣閉阻之症,能通陽氣以蘇神。
  2. 鼻疾調理:善治鼻塞、鼻衄、鼻淵等鼻科疾患,因督脈貫鼻,此穴可疏風通絡。
  3. 神志病證:配合其他穴位,可緩解癲狂、癇證等陽亢神亂之候。

理論基礎
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」,素髎(面玉)位居督脈末端,能調節陽氣之亢逆。中醫理論中,鼻為「面王」,與脾、肺二臟相關,而素髎藉督脈與臟腑相聯,故亦能間接調和肺脾功能。

操作與配伍

古法多針刺或點刺出血,現代臨床亦用艾灸(間接灸)以溫通陽氣。常配伍人中(水溝)、百會等穴,共奏開竅醒神之效;治鼻病則配迎香、印堂以增強宣通鼻竅之力。

文獻溯源

除《外台秘要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素髎之定位與主治,後世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急救功用,彰顯此穴於中醫急救學之地位。

素髎(面玉)一穴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之整體觀,其名雖異,然功效卓著,歷千年而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