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針療法是中醫針灸療法的一種,是指針刺面部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。面針療法起源於古代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記載。《靈樞·五色》中記載:“五色之變,皆見於面”,認為面部五色與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。面針療法就是根據這個原理,通過針刺面部特定穴位,調節臟腑功能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
面針療法的適應範圍很廣,凡針刺療法的適應症均可使用。面針療法對神經衰弱、高血壓、痹症、哮喘等效果更好。面針療法還可以用於針刺麻醉。

面針療法的操作方法是:首先要確定患者的面部穴位,然後用消毒針具在穴位上進行針刺,每次針刺時間為15-30分鐘,每周治療2-3次。面針療法一般需要經過3-6個月的治療才能見到效果。

面針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,但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面針療法只能由具有資質的醫生進行操作,患者不能自行進行面針療法。
  2. 面針療法有一定的禁忌症,如孕婦、心臟病患者、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不適合進行面針療法。
  3. 面針療法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,如出血、疼痛等,患者要及時告知醫生。

面針療法是一門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療方法,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面針療法具有簡便、安全、有效等優點,值得推廣應用。

以下是《靈樞·五色》中關於面部五色與五臟六腑功能活動關係的記載:

“五色之變,皆見於面。赤色在面,主心;青色在面,主肝;黃色在面,主脾;白色在面,主肺;黑色在面,主腎。”

這段話是說,面部的五色與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。心主血脈,所以面部出現紅色,是心臟功能亢盛的表現;肝主疏泄,所以面部出現青色,是肝臟功能亢盛的表現;脾主運化,所以面部出現黃色,是脾臟功能亢盛的表現;肺主呼吸,所以面部出現白色,是肺臟功能亢盛的表現;腎主水液,所以面部出現黑色,是腎臟功能亢盛的表現。

面針療法就是根據這個原理,通過針刺面部特定穴位,調節臟腑功能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