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正

面正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乃素髎之別稱。素髎屬督脈之要穴,位於面部正中線,鼻尖中央處,為臨床常用之急救與調神要穴。

定位與解剖

素髎(面正)之定位,於鼻柱上端,鼻尖正中央。其下為鼻軟骨,布有面神經之分支及篩前神經外側支,並有鼻背動脈分佈。

功能與主治

素髎(面正)為督脈氣所發,具通竅醒神、清熱開竅之效,主治以下諸症:

  1. 急症救治:如昏迷、暈厥、中風閉證,針刺此穴可醒腦開竅。
  2. 鼻疾:鼻塞、鼻衄(鼻出血)、鼻淵(鼻竇炎)等,能通調鼻竅。
  3. 神志疾患:驚厥、癲狂,可鎮靜安神。

針刺與操作

針刺時,直刺0.2~0.3寸,或點刺出血。因穴位敏感,手法宜輕捷。古籍載其「禁灸」,蓋因面部皮薄,灸之易傷津液。

經絡聯繫

素髎屬督脈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上行至巔,交會於百會。此穴與人中(水溝)、神庭等穴相配,可增強醒神之功,為急救配伍之要穴。

文獻記載

除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素髎主治「鼻鼽不利,窒洞氣塞」,後世醫家多沿用其說,並擴展至神志病之調治。

綜此,面正(素髎)一穴,雖為別名,然其臨床價值顯著,尤擅急救與鼻疾,體現中醫「一穴多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