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腫

證名,指面部腫脹之症,與「面浮」屬虛者相對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云:「面腫曰風。」此症多因飲食後觸冒風邪,或風熱相搏,上攻頭面所致。治療當以祛邪為主,邪去則腫自消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外襲:食後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陽明經絡,氣血壅滯而成腫。
  2. 風熱上攻:風熱毒氣蘊結陽明經脈,循經上擾面部,導致腫脹熱痛。
  3. 內傷氣逆:脾胃氣虛,升降失常,濁氣上泛,亦可引發面腫,然此類多兼氣促、倦怠等虛象。

辨證論治

1. 風虛面腫

  • 證候:面腫麻木,牙關緊急,伴有抽搐,能食而體弱。
  • 治法:祛風補虛。
  • 方藥升麻胃風湯(《醫學入門》),方中升麻、白芷散風透邪,人參、黃芪補益中氣。

2. 風熱面腫

  • 證候:面腫而色赤,或兼唇黑,心中懸飢,煩熱便秘。
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瀉火通腑。
  • 方藥防風通聖散(《醫學入門》),以防風、薄荷疏風,石膏、黃芩清熱,大黃、芒硝通下泄熱。

3. 氣逆面腫

  • 證候:面腫伴氣促胸悶,倦怠乏力。
  • 治法:調氣降逆,升清化濁。
  • 方藥升麻順氣湯(《醫學入門》),以升麻、柴胡升提清陽,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。

4. 陽明風熱毒盛

  • 證候:面腫焮紅,灼熱疼痛,甚則潰爛。
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散風。
  • 方藥犀角升麻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,以犀角(今用水牛角代)、升麻清熱解毒,黃芩、白芷疏風消腫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實腫:腫而緊硬,或熱或痛,脈緊數,多因風火邪盛,治宜散風清火。
  • 虛浮:腫而鬆軟,按之凹陷,脈虛弱,多屬脾腎氣虛,治宜溫補。

相關條目

  • 面浮:多屬脾腎陽虛,水濕上泛,腫勢鬆軟,治宜溫陽利水。
  • 胃風:因風邪客於陽明經,症見面腫、頸多汗、惡風,治宜疏風和胃。

面腫一症,須辨明虛實寒熱,實者多責之外邪,虛者多因內傷,臨證當細審病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