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眇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眇目

定義

眇目為中醫病證名,指單側眼睛異常細小或單眼視力喪失之病症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外傷、疾病所致,屬五官科常見病證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因素

    • 稟賦不足,肝腎精血虧虛,目竅失養
    • 胎孕期間受邪氣干擾,影響目系發育
  2. 後天因素

    • 外傷損及目系,經絡阻滯
    • 風熱毒邪侵襲,灼傷目絡
    • 痰瘀互結,阻塞目竅
    • 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

臨床表現

  1. 形態異常

    • 單側眼瞼、眼球較健側明顯細小
    • 眼眶發育不良,患側面部可能伴隨不對稱
  2. 功能障礙

    • 單眼視物不清或完全失明
    • 可能伴隨眼珠偏斜、轉動受限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虧虛型

    • 目竅失養,多見先天眇目
    • 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
  2. 氣滯血瘀型

    • 多見於外傷後眇目
    • 眼周可見瘀斑,舌質紫暗
  3. 痰濕阻絡型

    • 目胞腫脹,視物昏朦
    • 苔白膩,脈滑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肝腎虧虛: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
    • 氣滯血瘀:活血化瘀,方用血府逐瘀湯
    • 痰濕阻絡:化痰通絡,方用溫膽湯合桃紅四物湯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針灸:取睛明、承泣、太陽等穴
    • 藥物熏洗:用活血通絡中藥煎湯熏眼

古籍記載
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眇目者,目偏小也,有先天之不足,有後天之損傷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眇目之證,或因胎元稟弱,或因跌撲損傷。」顯示古代醫家對本病已有明確認識。

此病證之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病機辨證施治,重視整體調理與局部治療相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