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眇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眇視
病證名,同「眇目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單眼或雙眼視力減退、視物模糊,甚或視野缺損之症。此症多因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,或風熱上擾、痰濕阻絡所致,與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:
-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不能上濡目竅,致目失所養,視物昏矇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目絡空虛,神光衰微,發為眇視。
-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邪氣,或肝經鬱熱上炎,燔灼目絡,導致視物不清。
- 痰濕阻滯:痰濕內蘊,上蒙清竅,阻遏目絡氣血運行,亦可引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:
患者自覺視力減退,或視野中有暗影遮蔽,部分可見目睛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兼症。若因風熱所致,或伴目赤腫痛;痰濕為患者,多見胸悶苔膩。
古籍記載: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若精氣虧耗,則目失所養。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「目昏渺視」,強調肝腎虛損為其本。
辨證論治:
- 肝腎陰虛: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- 氣血不足:治以益氣養血,選用八珍湯或益氣聰明湯。
- 風熱上擾:宜疏風清熱,方取銀翹散合決明散。
- 痰濕內阻:當化痰通絡,可用溫膽湯合丹參飲化裁。
此症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證,調理臟腑功能以治其本,亦可配合針灸睛明、承泣等穴以通絡明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