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閔一得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閔一得
閔一得,清代醫家,生平履歷雖未詳載於正史,然其著作流傳後世,足見其於中醫養生及內丹修煉領域之貢獻。所撰《養生十三則闡微》與《瑣言續》二書,為研究清代道家養生思想與中醫理論結合之重要文獻,現存刻本可窺其學術精髓。
學術思想與著作特色
- 《養生十三則闡微》
此書以道家導引、吐納為基礎,融會中醫經絡理論,闡述十三種養生法則。內容強調「氣血調和」與「臟腑平衡」,主張透過特定呼吸法(如「胎息」)與肢體動作(如「八段錦」變式),疏通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,尤重任督二脈之氣機升降。書中提及「心火下濟、腎水上承」之水火既濟理論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思想相呼應,體現道家「性命雙修」與中醫整體觀之結合。 - 《瑣言續》
此篇為閔氏臨證心得之輯錄,內容涉及丹道修煉與疾病調養。書中援引《周易參同契》丹法,論述「精、氣、神」三寶之轉化,並結合中醫「五運六氣」學說,探討時令變化對人體氣血之影響。其論調理之法,主張以靜功(如存神守竅)配合草藥輔引,反映清代醫家對「醫道同源」之實踐。
與傳統中醫理論之關聯
閔氏學說深受《內經》與《難經》啟發,尤重「治未病」思想。其養生法中「導氣令和」之術,與《莊子·刻意篇》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」一脈相承,而具體操作則參酌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之調息法。此外,書中對「丹田」與「三焦」氣化功能之闡釋,亦呼應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對經絡與丹道關係之論述。
歷史定位
閔一得之著作,屬清代道教醫學之代表性文獻,其特色在於將內丹術系統化為可操作之養生步驟,並賦予中醫理論依據。雖非主流醫家,然其融合道家修煉與醫理之嘗試,對後世氣功療法及預防醫學具啟發意義,亦為研究明清醫道交融現象之重要案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