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玉門不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玉門不斂
病證名,出自《醫征女科》,又稱「產後玉戶不斂」,指婦女分娩後陰戶(即「玉門」或「玉戶」)未能正常收縮復原之症。此症多因產時氣血耗傷、衝任失調,或產道損傷未癒所致,屬中醫婦科「產後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產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氣血虧虛則肌肉失養,導致玉門收斂無力。
- 衝任損傷:分娩時衝任二脈受損,經脈鬆弛,影響下焦固攝功能。
- 濕熱下注:產後調理不當,濕熱之邪乘虛侵襲陰部,阻滯氣血運行,妨礙組織修復。
- 瘀血阻絡:惡露不盡或產道瘀血滯留,阻礙新血生化,局部氣血瘀滯而失於濡潤。
臨床表現
- 陰戶鬆弛,久不復原,甚則外翻或下垂。
- 伴隨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(氣血虛證),或局部腫痛、分泌物異常(濕熱或瘀血證)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-
氣血兩虛證
- 治法:補氣養血,升提固攝。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加減,或補中益氣湯配伍阿膠、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。
-
衝任不固證
- 治法:調補衝任,溫腎固澀。
- 方藥:固衝湯加減,或內補丸(《婦科玉尺》)佐以杜仲、續斷等補腎之品。
-
濕熱下注證
-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斂瘡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,外可用黃柏、苦參煎湯熏洗。
-
瘀血阻絡證
- 治法:活血化瘀,生肌收斂。
- 方藥:生化湯合失笑散,酌加枳殼、升麻以助升提。
古籍參考
《醫征女科》指出此症「由產勞傷氣血,玉門失養」,強調補益為本;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則提及「產後陰脫」,主張外用灸法(如灸百會穴)以升陽舉陷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產後盆底肌功能障礙」或「陰道鬆弛」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血陰陽之調理,非僅局部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