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明耳目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明耳目訣導引功法詳解

「明耳目訣」為傳統中醫導引養生功法之一,載於《修真十書·雜著捷徑》。此訣以特定手法刺激頭面部經絡穴位,結合津液吞咽,旨在調和氣血、通利竅絡,從而改善耳目功能。以下分述其操作要領與中醫理論基礎:


一、功法操作步驟

  1. 按揉眉後小穴
    以雙手拇指或食指指腹,按壓兩眉尾端後方凹陷處(相當於「絲竹空」穴所在),反覆27次。此處屬手少陽三焦經,按之可疏通少陽經氣,緩解目赤腫痛。
  2. 摩拭眼周與顴骨
    用手掌心及指腹輕摩雙眼周緣(含「睛明」「瞳子髎」等穴)及顴骨上方(「顴髎」穴附近),共30次。此動作能促進眼周氣血運行,兼刺激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,助濡養目系。
  3. 揉耳與提拉耳廓
    以拇指與食指捏揉耳廓(尤以耳垂「眼區」、耳屏「耳區」等耳穴反應點為主),並向上提拉耳尖。耳為宗脈所聚,揉耳可激發全身經氣,尤利腎開竅於耳之功。
  4. 自耳向額推摩
    雙手從耳前起始,沿髮際線向額頭正中(「神庭」穴方向)推摩27次。此手法循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走向,有助清頭目、醒腦竅。
  5. 吞咽津液
    操作時閉口以舌攪動上顎,待津液滿口後分次咽下。中醫視津液為腎精所化,吞咽可引火歸元,滋養五臟。

二、中醫理論闡釋

  1. 經絡穴位作用
    眉後「絲竹空」為三焦經之穴,主調目赤痛;眼周「睛明」屬膀胱經,為治目疾要穴;顴骨「顴髎」通小腸經,可疏風明目。諸穴協同,共奏通絡明目之效。
  2. 氣血與五臟關聯
    《靈樞》云:「目受血而能視,耳受血而能聽。」此功法通過外摩內引,促進頭面部氣血充盈。肝開竅於目,腎開竅於耳,手法間接調補肝腎,改善耳目功能。
  3. 導引與津液養生
    導引強調「形氣相合」,手動而氣隨。吞咽津液屬傳統「玉液還丹」之法,能滋陰降火,上潤七竅,下濟丹田。

三、功法特色

此訣融合「點穴按蹻」與「經絡導引」,操作簡便而理法完備。其設計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上工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日常導引預防耳目功能衰退,體現中醫「外調內養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