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明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明灸

明灸為中醫灸法之一,亦稱「直接灸」,屬傳統艾灸療法中的重要形式。其特點在於將艾炷直接置於體表穴位上點燃施灸,使熱力透達經絡,以達溫通氣血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
明灸之操作與原理

  1. 艾炷製作
    取純淨艾絨搓捻成錐形小體(即艾炷),大小依穴位與病情而定,常見如麥粒或半棗核狀。
  2. 施灸方法
    將艾炷直接安放於穴位皮膚,點燃頂端,待其燃盡或患者覺灼痛時移去。根據灸量可分為:
    • 瘢痕灸(化膿灸):令局部皮膚灼傷起泡,形成瘢痕,多用於頑固痼疾。
    • 無瘢痕灸:艾炷燃至中途即移除,避免皮膚損傷,適用於虛寒證候。
  3. 作用機理
    明灸藉艾火之溫熱刺激,激發經氣運行,並透過穴位與經絡的聯屬關係,調節臟腑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,明灸尤擅補虛助陽、散寒除濕,對寒證、虛證及經絡瘀阻之症具顯著效果。

明灸之臨床應用

  • 適應症
    多用於風寒濕痹、脾胃虛寒、氣血虧虛等證,如慢性腹瀉、關節冷痛、陽虛畏寒等。
  • 常用穴位
    依辨證選穴,如足三里(補益脾胃)、關元(溫補下焦)、腎俞(強健腰膝)等。

明灸作為中醫外治法之精粹,體現「以熱引熱」「扶正祛邪」之治療思想,其療效歷經千年驗證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