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玉戶不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玉戶不斂

病證名,又稱產後玉門不斂產戶不斂產後陰戶不閉陰門不閉。此症多見於初產婦女,因身體纖弱,產道狹窄,分娩時胎兒娩出不順,導致會陰部撕裂損傷,甚則傷口久不癒合,出現浸淫潰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與氣血虧虛胞絡損傷密切相關。女子分娩時,氣血耗損過度,若素體虛弱,則氣血更難充盈,致使傷口難以收斂。此外,產時用力過度或接生不慎,亦可造成會陰撕裂,若未及時調治,則易染邪毒,加重潰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氣血兩虛證:症見傷口久不癒合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宜補益氣血,常用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黃耆、肉桂)加減,以助生肌長肉。
    • 濕熱下注證:若傷口紅腫潰爛,滲出黃水,可配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熱利濕解毒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外洗方:以野紫蘇葉煎湯清洗患處,可祛風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外敷藥:將白芨白龍骨訶子蜂房(炒黃)、黃柏(炒)等分研末,洗淨患處後敷之。白芨生肌斂瘡,白龍骨收濕止血,訶子澀腸固脫,蜂房解毒消腫,黃柏清熱燥濕,諸藥合用,共奏斂瘡生肌之效。

現代對應與處理

此症相當於西醫之產時會陰撕裂傷,輕者僅傷及黏膜,重者可深及肌肉層。除中醫調理外,可結合會陰修補術及局部消毒換藥,以促進傷口癒合。

古籍參考

《萬氏婦人科》記載:「女子初產,身體纖柔,胞戶窄小,子出不快,乃至折裂,浸淫潰爛,日久不斂。」強調氣血充盈與外治並重,為後世治療此症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