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明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明堂

在中醫學中,「明堂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涉及診斷、針灸及經典文獻中的特定概念,以下分項詳述:

1. 望診部位:指鼻

《靈樞·五色》明確記載:「明堂者,鼻也。」此為中醫望診之重要理論。鼻居面部中央,屬「庭」(額)、「闕」(眉間)、「明堂」(鼻)、「蕃」(頰側)、「蔽」(耳門)五部之一,為觀察臟腑氣血盛衰的關鍵部位。鼻色青主寒、赤主熱、黃主濕,其形態與色澤變化可反映肺、脾等臟腑狀態,臨床常結合「五色診」判斷疾病。

2. 針灸腧穴標誌

明堂亦指針灸教學與實踐中標註穴位的模型或圖譜。唐代《醫說》提及:「今醫家記針灸之穴,為偶人點志其處,名明堂。」此類「明堂圖」或「明堂孔穴圖」為古代醫者學習經脈循行與腧穴定位的重要工具。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即屬此類文獻,後世發展為針灸銅人,精確標示三百餘穴,供教學與考試之用。

3. 經穴別稱:上星穴

《太平聖惠方》載:「明堂一穴,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。」此穴即督脈之「上星穴」,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,主治頭痛、目眩、鼻淵等頭面疾患。此說反映古代醫家對特定腧穴的別稱習慣,亦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典籍。

4. 經典文獻中的象徵意義

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言:「黃帝坐明堂,召雷公而問之。」此處「明堂」源於古代帝王宣政之堂,喻指醫學知識傳授的莊重場合。中醫經典常藉此場景闡述醫理,強調醫學傳承的嚴謹性,如《黃帝內經》多篇以君臣問答形式呈現理論體系。

總結

「明堂」一詞在中醫範疇內,既為具體的解剖部位(鼻)、針灸定位工具,亦為特定腧穴(上星)之名,更承載經典文獻中的文化意涵。其多重定義反映了中醫學理與實踐的多元性,亦體現古代醫家對人體與自然關係的深刻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