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鳴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鳴胎

鳴胎,病名。出《醫學正傳》。即子啼。詳該條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三:“鳴胎,即子啼也。胎兒在母腹中,因受驚嚇而啼哭,即為鳴胎。其證見於母親,有胎動不安,腹痛,小便不利,或見胎漏,或見下血等。其證見於胎兒,有胎動不安,或見胎動而啼哭,或見胎動而不安,或見胎動而下血等。治法當以安胎為主,可用安胎丸、安胎飲等方藥治療。若因受驚嚇而引起,則可用安神定驚之法治療。若因胎動不安而引起,則可用行氣活血之法治療。若因胎漏而引起,則可用固胎止漏之法治療。若因下血而引起,則可用止血止痛之法治療。”

鳴胎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胎兒受驚嚇。胎兒在母腹中,若受到外界刺激,如突然的聲響、強光、劇烈的運動等,都可能引起胎兒受驚嚇,從而出現鳴胎的症狀。
  2. 母親情志不暢。母親在懷孕期間,若情志不暢,如憂鬱、焦慮、恐懼等,都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,從而引起鳴胎的症狀。
  3. 母親體質虛弱。母親在懷孕期間,若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,則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,從而引起鳴胎的症狀。
  4. 胎兒先天不足。胎兒在受精卵形成之初,若先天不足,則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,從而引起鳴胎的症狀。

鳴胎的症狀,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胎動不安。胎兒在母腹中,若胎動不安,則可能為鳴胎的症狀。
  2. 腹痛。母親在懷孕期間,若出現腹痛的症狀,則可能為鳴胎的症狀。
  3. 小便不利。母親在懷孕期間,若出現小便不利的症狀,則可能為鳴胎的症狀。
  4. 胎漏。母親在懷孕期間,若出現胎漏的症狀,則可能為鳴胎的症狀。
  5. 下血。母親在懷孕期間,若出現下血的症狀,則可能為鳴胎的症狀。

鳴胎的治療,主要以安胎為主。可用安胎丸、安胎飲等方藥治療。若因受驚嚇而引起,則可用安神定驚之法治療。若因胎動不安而引起,則可用行氣活血之法治療。若因胎漏而引起,則可用固胎止漏之法治療。若因下血而引起,則可用止血止痛之法治療。

鳴胎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孕婦在懷孕期間,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孕婦在懷孕期間,要注意營養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。
  3. 孕婦在懷孕期間,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孕婦在懷孕期間,要定期產檢,做好產前準備。

鳴胎是一種常見的妊娠併發症,但只要孕婦在孕期注意保健,大多數情況下都能順利分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