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鳴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鳴胎
鳴胎,又稱子啼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虞摶所著《醫學正傳》。此症特指妊娠期間,胎兒在母腹中躁動不安,甚或發出類似啼哭之聲的異常現象。其病因病機多與母體氣血失調、情志不暢,或胎元失養相關,屬胎動異常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,化源匱乏,致使胎失所養,躁動不安。
-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,肝氣失疏,氣機逆亂,擾動胎元。
- 腎虛不固: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傷腎,沖任不穩,胎元失於攝納。
- 外感邪氣:風寒暑濕之邪內侵,影響母體氣血運行,間接擾動胎宮。
臨床表現
孕婦自覺腹中胎動頻繁,或伴有異常聲響(如鳴響),甚或他人亦可聽聞。常伴見母體面色萎黃、心悸氣短(氣血虛證),或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(肝鬱證),或腰膝酸軟、小便頻數(腎虛證)等兼症。
中醫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安撫胎元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- 氣血兩虛:選用八珍湯加減,補益氣血以固胎。
- 肝鬱氣滯:以逍遙散為主方,疏肝解鬱,佐以安胎之品。
- 腎虛不固:常用壽胎丸合左歸飲,補腎填精,固攝胎元。
- 外感兼夾:辨邪氣性質,如風寒者佐以紫蘇飲,暑濕者配合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古籍記載
《醫學正傳》將此症歸於「妊娠諸疾」,強調「子啼者,胎氣不安,鳴於腹中」,後世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其與母體臟腑功能的關聯,並提出針藥並用之治法。
鳴胎一症,雖臨床較為罕見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注重母胎同治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