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鳴天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鳴天鼓

鳴天鼓為中醫傳統養生與自我推拿技法之一,主要有兩種涵義:

一、擊探天鼓

此法屬耳部導引術,源自《河間六書》,其記載:「雙手閉耳如鼓音,是謂鳴天鼓也。」具體操作為以掌心緊掩雙耳,手指置於腦後,以食指疊於中指上,再驟然滑落彈擊後腦勺(風府穴附近),耳中可聞「咚咚」之聲,如擊鼓鳴響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動作能調動經脈氣血,閉阻耳竅使氣不得外洩,氣機內激耳膜,故產生共鳴。

從經絡學說分析,彈擊部位近督脈足少陽膽經所過,尤其風府穴為督脈要穴,主通陽醒神。而耳為宗脈之所聚,透過震動可激發經氣流通,改善耳竅氣血循環,傳統上用於緩解耳鳴、頭暈及提神醒腦。

二、叩齒法

另據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引《養性書》所述,鳴天鼓亦指叩齒,尤其強調叩擊上排中央門齒(屬督脈所絡),稱為「鳴天鼓」。中醫視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,叩齒能振奮腎氣,固本培元。每日晨起叩齒三十六次,可助健腎、固齒,並促進口腔津液分泌,達到「金津玉液」養生之效。

此二法雖同名而異術,然皆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理——耳如天穹,鼓聲應和;齒為戶牖,叩擊通達內氣。二者均通過形體動作引動內在氣機,屬中醫導引養生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