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鳴條律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鳴條律暢
「鳴條律暢」一詞源自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用以描述春季自然界和諧有序的氣象特徵,亦隱喻人體氣機在肝木主令時的理想狀態。
名詞解析
- 字義溯源
- 鳴條:指風吹樹枝,發出規律聲響,象徵風木(肝氣)運行有度,不亢不鬱。
- 律暢:律為節奏,暢即通達,合指氣血如草木條達,循自然節律疏泄調和。
-
中醫內涵
此概念與「春應肝而養生」相應。春季屬木,對應人體肝臟,肝主疏泄、喜條達惡抑鬱。「鳴條律暢」即肝氣如春風拂木,疏泄得宜:- 生理層面:肝氣調暢則氣血運行有序,情志平和,消化吸收功能協調(肝助脾胃運化)。
- 病理反照:若違此態,則見肝氣鬱結(胸脅脹滿)、肝陽上亢(眩暈易怒)或肝風內動(肢顫抽搐)等病象。
-
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《素問》將此詞置於「氣交變」篇,強調天地氣化與人體相應。春有「鳴條律暢之化」,指歲運平和時,厥陰風木當令,氣候溫煦多風,促進萬物生發;人體亦需順應此勢,養護肝氣,避免情志過激或起居失常擾動風木。
經典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闡述「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」的春季養生原則,正與「鳴條律暢」呼應——人體當效法自然,保持氣機舒展,如枝葉隨風輕搖,內外協調如一。此狀態下,營衛之氣循行無阻,可謂「陰平陽秘」的微觀體現。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臨床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