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鳴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鳴顯
「鳴顯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用以描述火氣旺盛、聲勢顯赫之象。其原文載:「赫曦之紀……其政動,其令鳴顯。」此處「鳴顯」結合「鳴」與「顯」二字,既指聲響外揚,亦喻火性之張揚外露,反映火氣在自然界或人體中的動態特徵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鳴顯」
- 與五行火氣的關聯
「鳴顯」屬火氣之象,對應五行中「火」的特性。火性炎上,具升發、溫煦、明亮之能,故「鳴顯」體現火氣旺盛時,其勢如聲響般彰顯,或如光熱般外散。在《五常政大論》中,「赫曦之紀」指火運太過之年,氣候炎熱,萬物生長過速,人體亦易現心火亢盛、陽氣外浮之證,如面赤、煩躁、多言等,皆為「鳴顯」之具體表現。 - 與臟腑功能的呼應
中醫認為「心屬火」,心火通於夏氣,主血脈、藏神。當心火過亢時,可出現「鳴顯」之象,如心跳劇烈可聞(怔忡)、言語急促洪亮,或情緒亢奮外露。此外,肝火內熾時,亦可能見目赤、易怒、聲高氣粗等現象,均屬火性「鳴顯」的延伸。 - 病機與證候的體現
「鳴顯」不僅是生理現象的描述,亦可用於病理狀態。如外感熱病中,邪熱壅肺可見咳嗽聲重、痰鳴氣促;陽明腑實證則見譫語狂言、腹滿拒按,此類聲響與外顯之症,皆可視為病理性「鳴顯」。
古籍中的延伸意涵
除《素問》外,後世醫家亦沿用「鳴顯」概念,強調火熱之邪的動態特性。如《類經》註解「赫曦」時,指出其「光顯明盛」,進一步闡釋火氣之「鳴顯」兼具聲勢與形貌的張揚。此概念亦與「火曰炎上」的經典理論相呼應,突顯中醫對自然與人體動態平衡的觀察。
綜言之,「鳴顯」為中醫描述火氣特性的專有名詞,涵蓋生理、病理及自然氣化之象,其核心在於火熱之性外揚有聲、顯露無隱的特質,為理解火運太過或火邪致病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