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冥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冥病
病名,指生於皮膚之慢性傳染病,首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後世醫家多將其歸類為「癘風」範疇,屬中醫外科或皮膚疾患之一。
病因病機
冥病之成因,主要與外感風濕熱毒、內傷氣血失調相關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正氣虛弱,外邪乘虛侵襲肌表,鬱久化熱,蘊結於皮膚腠理,導致氣血瘀滯,經絡阻塞。其病位在皮肉之間,與肺、脾二臟關係密切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若二臟功能失調,則易使邪毒留連難去。
臨床表現
冥病初期可見皮膚局部紅腫、瘙癢,漸成斑塊或結節,表面粗糙,色澤暗沉,日久則皮損擴大,或伴潰爛流膿。部分患者可見患處麻木不仁,甚則肌肉萎縮,形如「癘風」之狀。病程纏綿,反覆難癒,具有傳染性。
古籍論述
《五十二病方》未詳述其治法,然後世醫家多參照「癘風」之方藥辨治。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,此類頑疾需以祛風解毒、活血通絡為法,兼顧扶正固本。
辨證分型
- 風濕蘊膚證:皮損潮紅瘙癢,舌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、除濕解毒。
- 氣血瘀滯證:皮損暗紫,厚硬如革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。
- 正虛毒戀證:病程日久,患處潰爛難斂,體弱乏力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、托毒生肌。
治療方藥
- 外治:可選用祛腐生肌之膏藥外敷,如《醫宗金鑒》之「黃連膏」或「生肌玉紅膏」。
- 內治:依證型選方,如「消風散」加減(風濕蘊膚)、「桃紅四物湯」加減(氣血瘀滯)、「托裏消毒散」加減(正虛毒戀)。
冥病屬中醫疑難頑疾,歷代醫家對其認識不一,然總不離風、濕、毒、瘀之病理因素,治療需辨證精準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