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冥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冥視

定義
冥視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患者目微合而視物不清,屬視覺功能障礙之一。此症首見於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,文中提及勞風病邪侵襲肺下,可導致「強上冥視」,即頸項強直兼見視物昏蒙。其病機多與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異常,或外邪內擾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勞風犯肺
    《內經》認為勞風之邪鬱於肺下,肺氣壅滯,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清竅,故見冥視。肺主氣,氣滯則血行不暢,目失所養,因而視物模糊。
  2. 肝腎虧虛
    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皆可致目失濡養。肝血虛則視物昏花,腎精虧則瞳神失潤,皆可表現為冥視。
  3. 痰濕上擾
    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阻清陽,矇蔽目絡,亦可引發視物不清。此類患者多伴頭重如裹、胸悶泛惡等痰濕證候。
  4. 氣血兩虛
    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目絡失充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遂致視覺功能減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肺氣鬱閉型
    症見冥視、咳嗽胸悶、呼吸不利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治宜宣肺開鬱,方選桑菊飲加減。
  2. 肝腎陰虛型
    視物昏花兼見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。
  3. 痰濕阻絡型
    冥視伴頭重目矇、痰多黏稠,舌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祛濕,方選溫膽湯加減。
  4. 氣血不足型
    視力模糊、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。

古籍論述
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以「強上冥視」描述勞風病之典型症狀,強調外邪內傷導致氣機逆亂,影響目竅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認為此症與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密切相關,治療當調暢氣機、升清降濁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冥視之表現類似於現代醫學之「視覺疲勞」或「屈光不正」,然中醫更注重整體辨證,從臟腑氣血失衡探討病因,非僅限於眼部局部病變。

治療原則
以調和臟腑、疏通氣血為主,依證型選用宣肺、滋陰、化痰、補益等法,佐以明目藥如菊花、決明子、青葙子等,以改善視覺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