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瞑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瞑眩

瞑眩為中醫術語,指服藥或治療後出現頭目昏沉、心胸煩悶等不適反應,屬治療過程中的特殊現象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尚書·說命》:「若藥弗瞑眩,厥疾弗瘳。」意指若藥物未能引發瞑眩反應,則疾病難以痊癒。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:「瞑眩者,令人憤悶之意也。」說明此狀態與氣機擾動、正邪交爭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瞑眩反應與「藥勢攻邪」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當藥物作用於人體時,可能激發正氣驅邪外出,此時氣血運行驟變,陰陽暫時失衡,遂出現短暫不適。此現象常見於以下情況:

  1. 藥性峻烈:如附子、烏頭等溫陽藥,或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,可能因藥力迅猛而引發瞑眩。
  2. 邪伏深層:若病邪久滯經絡或臟腑深處,治療時正氣鼓動,邪氣外透,可表現為眩暈、嘔惡等症狀。
  3. 體質敏感:患者陰陽偏頗較甚,用藥後調節過程中易出現明顯反應。

瞑眩與排病反應之別

瞑眩雖屬治療反應,但須與「排病反應」區分。瞑眩多為一過性,隨藥效發揮而自行緩解,且症狀消退後病情顯著改善;若症狀持續或加重,則可能為藥不對證或毒性反應,需另當別論。

經典記載與臨床意義

《傷寒論》中亦有類似描述,如服用桂枝湯後「反煩不解者」,或茯苓四逆湯證之「躁煩」,均可能為瞑眩表現。歷代醫家認為,瞑眩是藥效作用的標誌,尤其於頑固性疾病治療中,適度瞑眩反應反而預示療效。

總言之,瞑眩體現中醫「以偏糾偏」的治療思想,其機理涉及正邪相爭、氣血調和等深層生理變化,為臨床觀察藥效與疾病轉歸的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