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瘀血流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瘀血流注
病證名,見於單養賢《胎產全書》,屬產後病範疇,亦稱「產後流註」。此證多因產後氣血虛弱,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或外感風寒濕邪,致使經絡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隨經脈流注於四肢關節或肌肉之間,形成局部腫痛、結塊,甚則化熱成膿。
病因病機
- 瘀血內阻:產後胞宮未復,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滯留,隨氣血運行流注他處。
- 外邪侵襲:產後體虛,腠理不密,風寒濕邪乘虛而入,與瘀血相搏,阻滯經絡。
- 氣血兩虛:產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耗,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加重瘀滯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腫脹疼痛,按之堅硬,皮色或青或紫,痛處固定。
- 或見關節屈伸不利,伴隨發熱、惡寒等表證。
- 若瘀久化熱,可見紅腫熱痛,甚則潰膿。
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以脹痛為主,痛處遊走,舌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寒凝血瘀型:疼痛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瘀熱互結型:局部紅腫灼熱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治療原則
以「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」為主,佐以行氣、散寒或清熱之法。常用方劑如:
- 生化湯加減:適用於瘀血內阻,惡露不暢者。
- 身痛逐瘀湯:針對瘀血阻絡之肢體疼痛。
- 仙方活命飲:若瘀熱成膿,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後瘀血流注,或腰、或腳、或遍身疼痛」,強調瘀血為病之關鍵;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有「產後惡血不盡,流入經絡」之論述,與此證相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